话题: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许多人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扰:家有老人久病卧床,不方便去医院;身上有外伤但因工作忙碌,无法勤去医院换药……如今,济南的在职护士上门到家诊疗服务正悄然兴起,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手机下单,就可以让专业资深护士带着药械上门服务,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
观点一:“网约护士”上门服务,还需完善保障机制
观点二:“网约护士”开辟养老服务新路径
“网约护士”上门服务,还需完善保障机制
汪昌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约护士”上门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模式,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种服务模式,不仅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护士们提供了兼职增加收入的机会。然而,在“网约护士”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背后潜藏的风险与挑战亦不容忽视。因此,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医疗安全保障,是“网约护士”服务的核心问题。与医疗机构的护理相比,居家护理在无菌条件、急救设施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尽管现有的“网约护士”平台,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严格规定服务目录、引入高年资护士、提供一键报警和护士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进一步细化风险控制措施。平台应明确禁止高风险护理项目,对护士进行系统的居家护理培训,并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流程,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同时,责任界定与承担问题,亟待明确。目前,多数“网约护士”平台,将自身定位为信息提供平台,声称在出现医疗事故时,不会承担责任。然而,这种做法显然难以保障患者的权益。网约平台不能走“推卸责任”的老路。政策上应鼓励传统医疗机构依托自身优势,提供护士上门服务,这样既能增加医院收益,也能明确责任主体,保障患者权益。同时,应允许成立专门的医疗服务公司,与护士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由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职务范围内给患者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承担民事责任。
还有,护士的人身安全保障,同样至关重要。护士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尤其是护士多为年轻女性,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除了平台提供的一键报警、定位追踪等技术手段外,政府部门应制定更为严格的准入机制,对护士进行身份认证和背景审查,确保护士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同时,应为护士购买人身保险和医疗意外险,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
此外,价格机制的合理性,也需引起关注。目前“网约护士”服务的价格较为混乱,存在较高的服务溢价现象。虽然政策允许市场调节价格,但相关部门应综合考虑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护士劳务技术价值和劳动报酬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避免过高收费增加患者负担。
可见,政策支持和监管,不可或缺。政府应加大对“网约护士”服务的政策支持,推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明确服务范围、行为规范和监管要求。同时,应加强对平台的监督和管理,定期进行抽查和评估,确保平台依法依规提供服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平台,应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患者和护士的合法权益。
“网约护士”上门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要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相关保障机制,从医疗安全、责任界定、护士人身安全、价格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只有这样,“网约护士”服务,才能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网约护士”开辟养老服务新路径
孔德淇
对于病患家属,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家属而言,日常照护已是困难重重,而前往医院就诊则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由于专业护理人员数量有限,家属往往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此情况下,“网约护士”这一新兴模式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让他们居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的压力。
从医护人员角度来看,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从事“网约护士”工作,既能增加收入,又可以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据报道,济南的“网约护士”服务需求显著增长,有护士在四年内完成近三千单的服务,平均每月接60到90单,一个普通订单的成交金额约二三百元,而护士本人到手约70%,剩下的是平台抽成费用。这背后正折射出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下,养老服务需求愈发迫切。
然而,“网约护士”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脱离了医院完备的救护体系,“网约护士”的操作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普通家庭缺乏专业急救条件,“网约护士”在处置紧急情况时可能面临风险。此外,由于“网约护士”多为女性,独自上门服务也难免让人心存顾虑。
为了让“网约护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济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为护士购买保险、配备gps定位、明确注册条件等。这些举措不仅化解了上述风险,也使得“网约护士”逐渐成为一个服务品牌。
当然,要让“网约护士”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政府加强政策制定,明确“网约护士”的执业标准、资质要求以及服务规范,确保其在提供服务时遵循严格的流程和准则,同时建立健全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网约护士”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同时也应注意到,目前“网约护士”仍属新兴事物,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公众认知不足等问题。社会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网约护士”的服务内容、优势以及意义,提高公众对该群体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比如,可以分享一些成功案例,让公众看到“网约护士”为患者带来的便利和帮助,消除公众对“网约护士”的疑虑。
随着相关需求的增长,对“网约护士”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疗机构应加强培训,在提升护士伤口护理、疾病监测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强化其沟通技巧,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此外,还需培养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使其自如应对脱离传统环境后的各类突发情况。
相信在各方努力下,“网约护士”定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