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户人成主角,土味乡音传乡情——
天长“村晚”红火20载
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天长市郑集镇向阳社区(涉农社区)的村民们,一早便聚集到向阳花文化活动广场,一场乡村“春晚”在这里精彩上演。
伴着欢庆喜乐的鼓点和唢呐声,一曲曲村民耳熟能详的传统扬剧唱段,几句乡音,几段舞蹈;演身边人,话身边事,唱新生活……一个个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排的“草根节目”表演得精彩纷呈,乡亲们看得尽兴而入神。
类似向阳社区这场以庄稼人为主角的文艺演出被天长市广大乡村群众为之惦记的村晚,已连续举办了整整20个年头。从2005年该市铜城镇铜北村成功举办第一场“村晚”,到如今全市16个镇(街道)175个村(社区)每年在“五一”、中秋、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和庆典举办村晚250多场。
天长市“村晚”从何而来,为何如此经久不衰、深受村民喜欢?
数着日子盼“村晚”
1月22日,暖暖的冬阳映照在天长市郑集镇向阳社区的大地上,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街口停放整齐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烘托出小年的热闹喜庆。
“郑集镇,是全国农村文化发源地,而我们向阳社区更是全镇文化发展的核心阵地。”向阳社区文艺大舞台的“台柱子”、社区党总支老支书伍凤珍介绍道。
在社区文体广场,村民们早早围聚在舞台四周,脸上满是期待、憧憬与喜悦。嬉笑打闹的孩童们欢喜雀跃,欢笑声不断。一旁还有一群年轻人正在为“村晚”演出热身。
安徽省级非遗天官画与凤阳凤画、灵璧钟馗画并称为“江北三绝”而驰名全国。天长市万寿镇汊河村57岁的天官画传承人王立成,听说向阳社区举办的“村晚”舞台上专门设置了天官画制作展示环节特别高兴,特地带着儿孙和徒弟们前来加盟“村晚”。“为了这台‘村晚’,咱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王立成说。
伴着喜庆欢快的鼓点和唢呐声,“美好向阳·相约村晚”2025年天长市“我们的节日·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向阳社区拉开帷幕,村民们开心地欣赏着舞台上的节目,不时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的瞬间。
《乡村大舞台 喜爱你就来》扬剧名段串唱,吸引了不少村民同台斗戏,一开场便引得掌声、喝彩声不断。网红戏剧歌手余晓红登台演唱的新编黄梅剧《好个孝媳妇》,更是将现场气氛推上了高潮。
“这样的‘村晚’,我们社区每年都要举办,这已成了惯例,年年都这样热闹。”向阳社区村民张梓鹏说,不赶早根本就抢不到好位置。
乡韵乡音年味浓
“‘村晚’让乡韵年味更浓烈。”说起村民们对“村晚”的喜欢,金集镇草西村“有一些文艺细胞、会摆弄胡琴、唱几段扬剧”的老村干翁修平说。
2005年,时任村委主任的翁修平自掏腰包买来水果、饮料、瓜子花生,在村部前的晒场上搭起简易的小戏台,把家里的电视机、音响全都搬到戏台上,草西村第一届“村晚”由此开锣上演。
“没有演员咱就带头亮开嗓子为乡亲们唱扬剧,并动员全家人上台献艺。没有道具,咱就把锅碗瓢盆、犁铧等能发出响声的物件都拿出来当乐器。”翁秀平说,没想到这一演就火了起来,不仅本村数百位乡亲围台观看,还引来隔壁村的村民前来看戏沾喜庆。看到乡亲们这样喜欢,翁秀平就和村两委干部们商议,干脆每年腊月二十八定为草西“村晚”日,和乡里乡亲一起喜气洋洋过春节。
虽然舞台简易、节目透着“土气”,但村民们参与热情高涨。此后每一年,村民们纷纷积极加入“村晚”的筹备中,不少乡亲还自愿捐钱捐物支持办会。
“就这样,这台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一办就是20年,而且一届比一届红火热闹,草西村的‘村晚’就没有划过‘句号’。”翁秀平乐呵呵地说。
现如今,在天长市民生办、文旅部门送戏下乡的民生工程项目大力支持下,“村晚”已经融入天长市乡村群众的生活,成为当地村民春节一道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就连不少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也会赶在除夕前三五天回来,看表演、当演员。全市每年举办“村晚”250多场次。
在浙江绍兴市做建材生意的草西村民王克桃每年都要提前带着家人回乡帮助村里筹备“村晚”。今年的“村晚”上,他们夫妻俩特意献上在绍兴学会的越剧《白蛇传》经典唱段。有了“村晚”之后,村民们都说感觉村里过年的年味儿更浓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也更强了。
“村晚”演出庄户精气神
大鼓、腰鼓、铜锣、唢呐、胡琴、电子琴、风琴、三弦、琵琶……十多种乐器齐上阵。
腊月二十五,抗大八分校旧址纪念馆所在地、铜城镇龙岗社区的第十八届“村晚”进入最后彩排。排练现场,一支名为“水乡乐团”的团员们在镇综合文化站老站长高庆祥的指挥下正在认真排练《红色龙岗,咱们的希望》协奏曲。
吹得一口好唢呐的村民王春礼是社区“水乡乐团”的骨干团员,“咱吹唢呐已经二十多年了,自社区举办‘村晚’起,咱就没有缺席过。”王春礼说,忙时下田务庄稼,闲时就吹唢呐愉悦身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龙岗社区党总支书记叶军是“水乡乐团”的团长,他表示:“‘村晚’是我们社区的文化盛宴,已连续举办十八届了,在市镇文化部门指导下越办越精彩,每年都会让村民有新的期待。”叶军说,“水乡乐团”有32名成员,都是社区里的村民,分别参加了乐器、扬剧、小品、相声、大合唱、三句半等节目的演出。
说起“水乡乐团”,叶军介绍道,种植芡实是社区的传统产业,大部分村民都在发展芡实产业上发家致富,社区人均年收入早就超过3万元。2008年,一直在外承包水面种植芡实的叶军,回到家乡当起社区党总支宣传委员兼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管理员。他组织创办了一支农民民乐团,命名为“水乡乐团”,并亲自担任辅导员,耐心地教大家说唱大鼓书、弹奏三弦等。
如今,“水乡乐团”已经成为一支闻名市内外、颇具专业水准的农民民乐乐队。团员们原来只会一点敲敲打打、弹弹奏奏,现在都能演奏民乐名曲。今年1月15日,水乡乐团还受邀与邻近的江苏省金湖县远近闻名的“小金沟民乐团”同台联欢为苏皖乡村群众献艺演出。
“进乐团之前,我是在高邮湖上划船围网捕鱼的渔民。”弹奏电子琴的村民杨林翔说,以前自己总在水上漂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自从上岸定居加入社区乐团后,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在乡村舞台上,伴随着音乐,“水乡乐团”的团员们瞬间变成了引人注目的乡村明星;舞台下,他们劳作于田间地头,农闲时在村里排练节目,为一年一度的“村晚”积蓄力量,在叶军看来,“‘村晚’舞台,让这群庄户人不一样了,大伙儿活出了精彩、活出了精气神。这就是‘村晚’经久不衰的秘密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