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本报讯 2月24日,记者从省政府召开的“安徽民政这五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民政系统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民政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把民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省民政部门坚持为民爱民宗旨,织密扎牢兜底保障网络。41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4类群体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治任务有力完成,106.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为22%;进入过渡期,306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淮北市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做法被中央改革办推介。社会救助质效不断提升,聚焦“救急难”,5年累计实施临时救助近55万人次,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12.7万人次,六安市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做法被民政部在全国推广;聚焦“优服务”,打造22家集“养治教康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型儿童福利机构,马鞍山市社会救助“一门受理、集中办理”改革在全省推广,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
五年来,我省民政部门坚持汇聚各方力量,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激发。持续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商协会发展“1 8”政策体系和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全省行业商协会从1941家增至3773家,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门类、各个层次的行业协会商会体系基本形成;社区社会组织超12.3万家,开展“共创平安”“共建共治共享”“文化铸魂”等系列主题活动,累计培训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超20.4万人次。
五年来,我省民政部门坚持聚焦群众关切,为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积极回应社会“养老焦虑”,率先在全国开展养老服务立法、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接续实施3个养老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医养康、城乡、长三角4个“一体化”发展路径,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70%,保障能力总体充裕。优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涉外婚姻登记权限下放至16个地级市,国家和省级婚俗改革试验区取得积极成效;创新出台土地保障、林地备案两个公益性公墓用地突破性政策,推动公益性公墓实现市、县、乡全覆盖,逝者身后“一件事”办理工作有序推进;坚持党对行政区划工作的全面领导,启动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地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据了解,近期,我省将召开第二十一次全省民政会议,系统部署未来五年民政重点工作。全省民政系统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不断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完善“四个体系”,坚定抓好“两个着力”,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推动民政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