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希望的田野上,科技让土地生金
6月2日,当记者乘坐的车辆驶进淙祥千亩农业科技园,仿佛进入了金色的海洋。风吹过麦浪,沙沙作响,好一幅丰收的旺景!
9时许,伴随机器的轰鸣声,太和县旧县镇淙祥千亩农业科技园1230亩麦田正式开镰收割。小麦籽粒饱满,色泽金黄,“今年的小麦长势好,穗大、粒多、籽饱。”站在地头的徐淙祥随手掐取一株麦穗仔细打量着,流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小麦计划在2到3天内全部收完,颗粒归仓。小麦收割结束,秸秆打捆犁地,把麦茬进行粉碎,预计六月中旬播种大豆和玉米。
(徐淙祥看着饱满的麦穗,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张卫军/摄)
“虽然前期有雨,但对小麦的影响不大。” 近一年来,徐淙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种粮种好粮的嘱托,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强一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种植的小麦品种优良、抗灾能力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今年的小麦喜获丰收,预估产量在650公斤/亩,其中高产田块达到800公斤/亩。
在太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优质高产多打粮,快找劳模徐淙祥。多收多打又多卖,每亩增收几百块”。种粮50多年的徐淙祥是全国知名的种粮大户,曾获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他屡屡创下小麦、玉米、大豆的安徽单产纪录,优质强筋麦最高亩产818.52公斤、优质夏玉米最高亩产1066.86公斤、高蛋白夏大豆最高亩产317.5公斤。他领衔或参加研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法宝”。2022年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1230亩小麦总产82万公斤、千亩大豆总产大豆20多万公斤、200亩夏玉米总产玉米14万公斤;引领带动全县500多名种粮大户及30多万亩小麦、20万亩大豆、10万亩夏玉米。
2022年夏,淙祥千亩农业科技园小麦获得历史性的丰产丰收,高产田块平均亩产超800公斤。6月1日,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了丰收的喜讯和11年来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情况。6月27日,徐淙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勉励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徐淙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这些年,他与省、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探索适应黄淮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每年普及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十多项,产生社会效益数千万元。他领办的农民合作社、创新工作室目前培训人员近5000人次,示范带动当地农户2000余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多元。去年,太和县成立了种粮大户协会,充分发挥种粮大户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徐淙祥担任协会会长,目前已发展会员500多人,带动全县30万亩小麦、20万亩大豆、10万亩夏玉米优质高产、节本增收。近年来,太和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94万亩以上,2022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面积、产量居全省第12位,分别跃升1位和2位。
“规模出效益、科技创高产、农机节成本、政策是保障。”徐淙祥用通俗朴实的话语总结了种好粮的诀窍,“农业的强大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靠一个个小家、靠我们一批人、靠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我们农民科学种粮,日子会越过越好。”说着说着,徐淙祥的目光望向远方,在那一望无际金灿灿的田野上,他的理想在闪闪发光。